研究院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院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演讲全文: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的作用

11月22日,“2022年清华大学全球证券论坛——奋进新征程,证券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吴晓求首先向清华大学全球证券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并强调了该论坛为促进证券市场为我国科技创新、现代化金融赋能提供了一个国际高质量的平台,期待共同助力中国证券市场、全球证券市场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关于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谈一谈我理解中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金融起什么样的作用?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家特别关心的,我主要讲三点。

一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高瞻远瞩,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解读。这里面有一个新的概念,关键词,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全面和准确的概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发展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代化。

同时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中国的特点。如同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一样,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其中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既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又是人类社会探索市场经济道路的一种新模式。我们不是在模仿照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知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又走了一条中国的发展道路,实践表明,把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成功的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如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于学习,善于改造,敢于创新,同时又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前行的基石,是我们创新的起点。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海市蜃楼,是基于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考量。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有国际社会一般认知的现代化的内涵,国际社会所认知的现代化有多重指标体系,在这个多重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核心指标那就是现代化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发达国家,是一个高寿的发展,是一个富裕的国家。高寿、富裕和发达的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是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金融机构对发达国家标准都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经济指标的基础门槛,起点门槛是人均GDP应该超过1.25万美元,2021年中国GDP是114万亿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离1.25万美元这个起点标准只差一点点。考虑到最近汇率波动的因素,2022年中国人均GDP用美元计算,可能会比2021年略少一点,但是用人民币计算,肯定是增加的。

一般认为国际上现有36个发达国家,在这36个发达国家中,从指标上看,他们当然都超越了人均GDP的起点标准。除了经济指标,要成为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要实现相关的,相应的社会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人均预期寿命,教育的水平,法制基础,贫富差距,腐败程度,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的社会指标。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指标的突进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几大社会性指标还是要做很多的努力,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教育的水平,法制的环境,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提升创新能力等,我们还有很多的改进的空间。吴晓求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应该全面准确的理解,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单一指标的一个改变。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要成为高收入的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前乃至于未来相当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吴晓求认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新增经济源源不断的重要前提。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什么样的制度,体制和政策,能够使经济处在可持续增长之中,吴晓求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一种新的探索,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分工和交易基础上的,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公允的价格,也就没有公平的交易。没有分工,没有市场,没有交易,那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可能让人类社会富裕起来,只有基于分工和交易的市场经济,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财富。我们只有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把财富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分工的,交易是平等的,市场是自由的,价格是公允的,市场主体也应该是平等的。

所以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的制度、机制和基础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五点里面有一点是大家关心的,就是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未动摇。

吴晓求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要保护并优化财富的创造机制,要让社会财富不断的丰盈起来,就必须共同奋斗。共同富裕不存在等靠要式的躺平,等靠要与共同富裕毫无关系,共同富裕一定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共同创造可以分配的增量财富。没有新增财富,存量财富很快就会枯竭,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创造增量财富,不能只盯着存量财富。中国还不是一个高收入国家,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刚刚进入了小康社会。要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效率的财富创造机制是关键。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适度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在再分配环节注重公平性。我们要让低收入阶层、贫困家庭过上正常的生活,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政府要对所有的人,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存在着富人和穷人之分,转移支付、困难补助、救济,以及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意义深远。

第三,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有效的财富积累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没有财富和资本的积累,就难以推动下一轮经济的增长,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一定是要完善法制,要让人民的存量财富,人民的财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财富积累机制放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要调整中国社会财富积累的方式,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居民的存量资产67%体现在不动产上,这是有重大的问题。这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我们要创造条件,要调整这种财富的存在方式。

吴晓求认为关于财富积累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制的完善,第二个是存量财富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所以在共同富裕中,我们要处理好财富的创造、分配、积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财富的创造是最为关键的,我们只有新增财富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我们才有后面的分配,才有财富的积累。同时,财富的分配是我们政策调整的关键,我们要注重它的公平性。财富的积累是让经济能够进入到下一个周期增长的重要前提,所以我想这个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包括如何处理好财富的创造、分配和积累的关系。

三 中国式现代化中金融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增财富源源不断的被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有可持续性,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

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寄希望于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这是因为足够的需求没有确定的市场,另一方面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打压和阻挠。所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超出了单个资本的承受能力,更超过了创业者的承受能力。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分散从新技术到新产业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分散风险就是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需要金融进行创新和进行结构性调整。金融没有创新和结构性的改革,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就会减缓,效率也会比较低。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为什么大幅度超越日本,很重要的是金融创新的作用。回望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应该处在同一水平,后来美国之所以大幅度超越日本,金融创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硅谷的成功与其说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典范,不如说是金融创新的成功。没有金融创新就不太可能有硅谷。大家只看到了高科技、新产业,没有看到金融在其中所起到的分散风险,活化和促进作用。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统金融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模式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在中国,金融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的重要责任,所以金融创新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无论是基于脱媒力量的金融变革,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金融创新,目前都是推动资本业态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结构性的改革,金融功能全方位的提升,金融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金融功能的多元性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是要服务代表未来的实体经济,金融的使命不在于复制历史,而在于创造未来。如果金融只是复制传统,复制历史,这种金融就是落后的金融。如果金融关注的是未来,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就会有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在于科技的力量,在于金融的力量,而不在于其他。

资本业态的多样性是金融业态多样性最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从天使投资到VC、PE,到各种功能多元的私募基金,多种新资本业态的蓬勃发展,这些都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完成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样,需要有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资产类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合适的资产组合,以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所以金融体系必须创造出具有成长性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背后是风险收益,所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财富观的需求,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基本的元素,就是金融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没有金融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式的现代化。如果金融是传统的,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恐怕是要打折扣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包括中国金融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有很多的指标,比如说功能的多样性,融资、财富管理、便捷支付、激励机制、信息引导等,这些都是金融的功能。中国金融体系必须体现这些功能。金融现代化也意味着金融普惠性的提高,一个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它是现代化的金融,如果说金融只为富人,大企业服务,或者小微企业,或者中低收入者的财富管理血球,这种金融仍然还是传统的金融。

所以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三方面的改革,第一个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深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把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完成金融结构转型,其中金融资产结构的变革最为重要。在我的研究中,我不太关注金融体系是什么样的,也不太关心金融机构的类型,我关注的是金融资产的结构是不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是存贷汇,但现在商业银行有其新的功能,比如说财富管理,处在传统利差阶段的商业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定价很低。为什么我们的上市银行它的盈利很高,但是定价很低,通常只有三到四倍的市盈率,市净率是在0.5左右,全世界最低,因为功能单一,创新不足,这种定价水平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迫在眉睫。市场化改革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金融功能的多样性,我看到后面黄达业教授会专门介绍商业银行有关盈利的状况,他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研究。

第二个是要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金融的发展只能走老路,只能步发达国家的后尘。我们仅靠脱媒和市场化机制去改变中国金融体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技术的力量,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作用,因为科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的甄别机制,提升风险的识别能力。金融的基石是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是信用甄别,是风险识别。在实践中,传统的信用甄别手段解决和识别不了风险,通过制度创新,提升信用甄别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为什么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是因为它没有解决相应的信用甄别问题,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去观测现场的风险,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开放和国际化,一个封闭的金融肯定不是现代化的金融,现代化的金融一定是开放的金融,国际化的金融。所以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是未来最重要的改革,这其中有两个基本质点,第一,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必须要迈过的槛,这个要迈不过去,中国金融的开放是很难完成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本币的自由化。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境外投资者占比只占4.5%,美国是1.85%,东京和纽约市场超过了30%,所以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只是一个半封闭和半开放的市场,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开放和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吴晓求指出我们必须完成市场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开放好国际化,唯有这样的金融,才能有效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